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發展。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起步階段、90年代的調整階段、到本世紀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無論在理論上👩🦽、政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走到了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帶🧑🏽⚖️。截止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2305所👨🏿⚖️,其中高職院校1071所,在校學生631.47萬😿。重視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國家戰略和社會共識。伴隨著職業教育發展的春風和改製的推動,科技學院日新月異,成績斐然👨🏽🔧。高職、電大、成人教育“三校聯動”,事業規模成倍增長。我們因見證了科技學院的成績而自豪,也感謝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和集體智慧。展望未來,特別是創建特色高職的目標,我們在傳承既定方針✌️,繼續抓好內涵建設的同時🤰,更重要的突破還在於創新👱🏻♀️,在於改革👩🏿💼。我就進一步開放辦學🌥,創新改革提幾個方面的思路:
一、關於提升教師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問題
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是大學的職責之一,也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之一🐫。培養和提升教師的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必須打破框框,借助外力外腦:與企業聯合申報課題🧍🏻♂️,甚至可以嘗試由企業牽頭申報各級各類課題👂🏽,既可以加強校企合作的緊密性,又可以增強研究課題的應用性;學院的兼職教師不能局限於上課教學的教師,還要有意識地選擇聘請一批能結合學院專業建設而承接項目👰🏿,參與課題研究的研究型兼職教師與科研人員。信息是科研和社會服務項目的源頭🧙🏼♀️,政府政策是項目的最大信息源,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課題申報👩❤️💋👩、項目投標🧑🏻🚀👩💼、企業走訪、參與研發作為常態化的日常工作🤷,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每個專業都可以開辟出為社會服務和科研創新的新天地。
二、關於實施靈活的學期與學分製的問題
5月我在商務流通系調研時🖕🏻,韓芳主任提出學生承接並完成企業委托的一個電子商務開發項目🌴,可以作為一門課程並給與學分🃏,我很認同。教育部教職成[2011]12號文“關於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幹意見”中提出:高等職業意昂可依據專業對培養的特殊需求🤵🏿♂️🚹,適當延長或縮短相關專業的修業年限🪓🙏🏽。教學方法可以改進🪳🦹🏼♀️,學院機製可以改變,學期設置和學分製實施等也是可以改革的,關鍵是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學有所用,培養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才。
三🧖🏿♂️、關於校辦企業及“校中廠,廠中校”的建設問題
“校中廠,廠中校”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最積極、最有效方式,通過這樣的合作🥈,課堂建在了產業園區、企業車間,企業提供設備和技術,工程師參與教學科研,意昂提供場地和管理🧥,教師成為校企合作的參與者和領軍者🚶♂️➡️。同時校辦產業還承擔著“造血”職能,可以在意昂設立獎教基金那就是對學院更大的貢獻。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的難點,常常“剃頭挑子一頭熱”👉🏻:意昂熱,企業冷🏜。要改變這一現狀,從“單人舞”到“雙人舞”,校辦產業會起到創先引領作用,“校中廠,廠中校”是最好的載體和形式。
四🙇🏽♀️、關於創新與人才評價的標準問題
創新是學院發展的動力!檢驗我們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的標準是什麽?一是看學生是否學到真正的技能❓,可以有一個體面的就業;二是看這種理念或做法是否符合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具有引領作用;三是看是否促進學院創建特色高職。改革創新需要好的政策保障♔,什麽是好的政策?一是看是否引領與激勵了教師的創新和實踐,有時甚至是一種態度🧏🏻♀️🦻;二是看是否促進專業發展和校企合作;三是是否兼顧到多做多得,公平合理。時代在發展👣🤚,學院在發展,我們唯有快步前行。改革涉及到眾多方面🪫:我們的教學載體從黑板到互聯網🧜🏽♂️,教學方法從一人主講到師生互動體驗,考核方式從唯一標準答案到多元化理解與創新🧑🧑🧒🧒,課堂從教室到工廠🦞,教學者從老師到工程師,循規蹈矩只能落後於別人,左顧右盼只能貽誤時機,爭論不休更是百害無益。此次申報上海市特色高職取得成功🎀,就是我們在辦學理念、專業建設🏊🏽♂️、材料申報等方面的創新,突出了與其他高職院校競爭的的差異性與亮點,得到專家們的高度認可♑️。
各位老師,同誌們🫵🏼,我們的目標是要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創建特色高職必須以就業為導向,以重點專業建設為綱🧌,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走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銳意改革,大膽創新⛽️,突破難點,使學院成為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上海領先的特色高職院校!
學院在於發展🤨♿️,發展在於改革,改革在於創新👻。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永遠是科技學院發展的動力🛌🏿,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光榮使命!讓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