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本質是就業教育。因此🧎🏻♀️➡️,高職課程的設置必須適應企業(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課程是培養學生的總體方案🖕🏽,是將宏觀教育理論與微觀教育實踐聯系起來的一座橋梁。無論什麽樣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培養目標🤦♀️,都必須借助這座橋梁才能實現。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這是高職課程特征的集中反映💕。應用型技術人才應該 具有以下的綜合職業能力🥻:
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並重視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要有較寬的專業知識,能解決具有較強綜合性和復雜性的技術實踐中的問題🐦;
要有較強的綜合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解決現場突發性問題的應變能力;
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因為解決現場問題🖨、特別是工藝問題時,了解操作過程往往是一個重要因素;
要有善於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公關能力🧸、合作能力和較強組織協調能力❎。因為生產現場的勞動常常是協同工作的群體活動;
要有勤業、敬業的職業精神和誠信的職業道德🈷️。
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上述知識🫒、技能和行為意識在內的綜合職業能力😜。因此,確保獲得相應職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應當成為編製高職課程的基礎和評價教學目標的標準。這既是編製高職課程的出發點,也是編製高職課程的落腳點🌴。
從知識內容來看⛱👩🍼,高職課程可分為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三類。基礎理論是普遍的客觀規律,是專業理論的基礎🎽。專業理論是基礎理論在一定專業範圍內沿實際應用方向的綜合和發展,是專業技術的基礎🎸🧑✈️,也是相近專業的共同基礎📧。專業技術是與具體工作直接有關的並頻繁應用的知識🆒,直接反映了當前職業崗位的工作需要,體現出職業的針對性。
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社會對勞動者工作素質的要求🦸🏽♀️,不僅是工作崗位職業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和發展💝。因此,高職教育課程設置的目標不單純是針對職業崗位😧,還必須擴展到著眼於勞動者整個職業生涯,使學生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所以🫷🏿,高職教育的教學計劃既要著眼於當前上崗職業能力的需要,又要十分註意培養學生對職業崗位變動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就業彈性。因此🏒,在高職的教學計劃中應當保證必需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使學生獲得本專業可持續學習的基礎。在教育教學改革中,註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和職業道德。
因為現代高職教育大都是針對高技術職業崗位的,其內容側重於理論技術和創造性智力技能。所以,高職課程的設置必須使學生具備掌握理論技術和創造性智力技能所必需的理論基礎和相應的應用能力☠️🤣。當然♒️,也不應該忽視理論技術與經驗技術的結合。這就必然要求實驗、實習和實訓等實踐環節在課程設置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是,為了加強創造性智力技能的培養,在實驗中,應當強化創造性實驗技能的訓練🧊,如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排障性實驗等,相對減少按固定步驟操作的驗證性實驗;在畢業設計中,應該盡量選擇來自生產實際或接近“實戰”的真刀真槍的課題,以加強創造性智力技能訓練的力度✋🏼;在某些課程中,應該削減再生性動作技能的訓練時間👩🏼🎓,如高等數學中的公式推導、積分運算等,而用更多的時間訓練學生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
所謂合理的知識結構,就是如何合理調節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三類課程的比重🤦🏿🧑🏽🏫。我們認為,高職課程的設置應該特別加強專業理論的教學🅿️。理由是:(1)專業理論是基礎理論沿一定專業方向的綜合和發展,是根據專業需要精煉出來的基礎理論,體現了職業針對性和適應性的統一;(2)專業理論是學習和發展多種同類專業技術的共同基礎;(3)專業理論具有相當高的穩定性。對工程技術類專業而言,在其教學計劃的總時數中🤵🏼♀️,一般基礎理論課占15%𓀏🤐,專業技術課占25%👨🏿🎨,而專業理論課應占35%。
由於高職教育具有很強的職業針對性🤜🏼,又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職業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所以,在設置課程時,各類課程不僅要有合理的比例♙,而且課程內容也必須整合和改編,向定向化🤦🏿♂️、綜合化和模塊化發展,開發和編寫出反映現代科技成就並且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和教材。如基礎理論課和專業理論課的內容👤,不只是為某一專業方向服務👚,而應當成為各種同類或相近專業的共同基礎,同時還要註意與普通高等教育構架“立交橋”🌸,拓寬連通渠道。最好是,學生在學完共同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課程之後,再分成不同專業方向學習專業技術🍙。專業能力培養標準也要參照國際社會的行業標準🤹👯♀️,使職業資格證書能獲國際認可🚗。
以上是我們對高職課程的一些粗淺看法🙇🏻,不妥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引起我院同行們的關註和討論,為建設示範性的意昂体育獻計獻策👨🏻🏫。
(教育教學督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