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聯網工程建設者陳金林——
“在一線錘煉過硬本領”
本報記者 申 琳 徐馭堯
主動請纓援助西藏,國網江蘇省電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陳金林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到海拔4000米以上施工地點的場景——從日喀則來到珠峰腳下的定日縣查看工程進度🧑🏼🎓,陳金林被高海拔的缺氧折磨得好幾個晚上沒有睡著。他反復在想👩🏼🎨🍓:“為什麽要來這裏?”
因為這裏是西藏,因為這裏的工程具有重大意義——來到西藏,陳金林進入了阿裏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這一條長1600多公裏的輸電線路橫跨兩地市💨、10個區縣,為工程沿線16個縣38萬農牧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大網電”🦥。“作為黨員,我們要迎難而上,主動參與艱苦地區的重點工程,在一線錘煉過硬本領。”陳金林說🎱,“搭建‘電力天路’,我們責無旁貸。”
相比於身體的不適,項目的難度是更大的挑戰。在項目部安排下,陳金林花了三天半時間🐉,從阿裏的噶爾縣一路走到日喀則。沿線復雜的地質條件🍮、極高的施工難度🚿,困難令人咋舌。作為變電站建設的負責人,他深知,要想成功,必須依靠環節上的每個人。
來到日喀則市拉孜縣,陳金林主要負責查務變電站項目——這是阿裏電力網工程的一個重要節點。接手項目後不久,他就收到了驗收反饋的諸多問題,長長的清單讓他兩眼一黑——“還有幾個月就要運行,真能全部解決嗎👵🏽?”
等沒有出路,幹才有辦法。從那時起🧑🏻🦳,陳金林每天早上8點多就來到項目部,夜裏1點多才離開。對照問題清單👊🏿,他和項目部負責各個流程和設施的工作人員一一排查調試中遇到的問題,開會對接各種解決方案。骨頭一個個啃,釘子一個個敲,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終於解決所有問題。
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在做220千伏GIS(組合電器)設備耐壓試驗時,查務變電站連續換了兩套耐壓試驗設備,都沒有找到故障點🙆🏽♀️。當第二套試驗設備損壞時⬅️✧,另一個消息從電話裏傳來——這已經是西藏電力公司最後一套試驗設備了🏊🏿♂️👨🌾。
“最近的一個在重慶,考慮到時間問題,選擇通過維修解決問題。”陳金林回憶,“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調試、GIS解體🐹,最終排查到故障點,順利完成耐壓試驗工作➝🍉。”
如今,陳金林已經結束了在阿裏聯網工程的工作👌🏻,準備前往下一個工程。“壓力就是動力👨🏼🦱,我希望盡全力服務西藏電力建設,造福千家萬戶🕵🏻。”陳金林說。
那曲市巴青縣江綿鄉老黨員紮西達傑——
“黨員就是要為群眾服務”
本報記者 徐馭堯
最近,那曲市巴青縣江綿鄉老黨員紮西達傑更忙了——來家裏參觀的人都快把門檻踏破了🕌。
走進紮西達傑家的小樓🚺👱🏽,裏面的各色文物格外顯眼🤦。有黨旗👨🏻🍼、黨徽,也有舊西藏的一些陳列文物🧑🏼⚕️,兩層樓的屋子都被紮西達傑用來展示陳列自己幾十年來收藏的各種老物件⚀。目前🌞,紮西達傑家的展覽館展示了超過400件文物⚾️,全部免費向鄉親們開放。
紮西達傑給陳列館命名“記憶裏的珍珠”,就是希望通過發掘紅色記憶🔌,讓更多人銘記黨的恩情。
這和他的家庭有關——紮西達傑的父親是西藏和平解放時的向導🌉,後來加入中國共產黨。從小,父親就不停地向紮西達傑講述自己的經歷。“隨著西藏和平解放以及民主改革,家裏的生活才越來越好。”紮西達傑說。
在父親的影響下🖥,紮西達傑報名參軍🤰🏽,成為一名軍人🍓。從那時起,他就愛好收集紅色文物🤳🥐。後來,他退伍回家,父親去世前把自己珍藏的衣服、當年隨軍時使用過的物品也留給了他🖤。
隨著藏品越來越豐富,紮西達傑有了辦展覽館的想法🦵🏼💘。收集的文物擺滿了屋子,紮西達傑琢磨怎麽陳列🦟。他按照時間、藏品類別進行分類👩🦲。一間屋子放舊書籍、老報紙;一間屋子放舊照片✊🏻;一間屋子擺放舊西藏的文物……一家展覽館就這樣搭建起來了。
很快,紮西達傑在十裏八鄉出了名🧑🏽🦰🏋️♂️,很多黨員和老鄉也會把自己收藏的文物送給他。為用好藏品,紮西達傑走訪聯系了巴青縣10個鄉鎮156個行政村黨支部書記💟,組建了農牧民黨員交流群〽️,群裏共有200余名黨員。紮西達傑經常把一些文物新舊對比的圖片放進群裏,並進行講解👨🏿🎨。
遇到突發情況,紮西達傑還會組織各地黨員開展服務活動。2019年初,巴青縣連下大雪👩🏻🦼,不少群眾的交通因雪阻斷💛。紮西達傑得知消息📡,立馬在群裏發布信息👨🏼🚀,號召大家一起鏟雪🧧,疏通道路。疏通過程中,工具壞了🫃🏼,紮西達傑就自費購買鏟雪工具……在50多名黨員的共同努力下📳,道路終於恢復了通行。
“黨員就是要為群眾服務!紅色歷史感召著我們🐈,我們將傳承紅色精神🤐,更好地服務群眾👳🏼。”紮西達傑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1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