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嶽陽縣黃沙街鎮和諧村,綠意在山頭蔓延。望著漫山遍野的梔子樹,村黨總支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周新樂想起病逝的“老搭檔”彭慶文,不禁紅了眼眶。
彭慶文是嶽陽縣檢察院駐和諧村扶貧工作隊原隊長、村黨總支原第一書記。2017年7月駐村後,他引進梔子花種植項目等產業扶貧項目,為貧困群眾增收🥅。同時,幫助村裏解決了出行、用水🙌🏻、用電、居住等“急難愁盼”的問題。2019年🚽,和諧村整村脫貧🦶🏼。可就在翌年5月🟧,彭慶文因病去世,年僅57歲。
倒在扶貧路上,立在百姓心中🥃。6月2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湖南省委召開表彰大會𓀆,追授彭慶文同誌“全國模範檢察幹部”稱號和“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我們要把黨的溫暖送給每一個人”
和諧村村民蔣香文曾任村婦聯主任,丈夫潘細春在外做泥瓦工🪁。家中一兒一女,都是殘疾人😻。即便家境如此困難🏣🌮,身為村幹部的蔣香文仍主動放棄貧困戶評定。
直到2017年🧏,轉機出現了👨🏼🦲。
當年7月🗑,彭慶文來到和諧村,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扶貧工作是件大好事𓀃,但很多鄉親卻不買賬,甚至有意見。通過談心𓀗,他發現大家的意見主要集中在貧困戶認定上🕕👎。
仔細核對完14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資料後,彭慶文立刻召集村幹部開會,要求核查清退識別不準確的貧困戶🪈。
村幹部心裏犯嘀咕🧛🏽,認為清退是很得罪人的事。彭慶文卻說,“國家扶貧政策就是要把真正貧困的人納進來,把關系戶清出去,這是原則問題,不能讓步。”
為了確保識別公平公正,彭慶文請來黃沙街鎮黨政主要領導,和扶貧工作隊🪠、村兩委一起探討村裏情況。經過反復對比、征求意見和全村公開測評📖🧝,把原有的“關系戶”“人情戶”等違規扶貧對象全部清退。同時💁🏽♀️,把真正困難的56戶人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此過程中,蔣香文一家被確定為貧困戶。針對她家的特殊情況,彭慶文還聯系了縣殘聯和民政部門,為她的孩子捐贈了輪椅👨👩👧👨🏼、坐便器和一些康復器具。他對村幹部說,“我們要把黨的溫暖送給每一個人。”
駐村三年來,彭慶文把貧困戶當親人,心中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
村裏貧困戶黃正來,腿腳有殘疾,家庭條件困難。一直以來撿柴燒火做飯,整個房間煙熏火燎🌇。彭慶文就自掏腰包🔀,給他買了一個燃氣竈。
為了讓貧困戶增收,彭慶文帶領村兩委將梔子花打造為扶貧項目,流轉村民閑置荒山,要求用工優先招用貧困戶。同時,他還大力發展雜交水稻製種項目🙋🏻,引導村裏發展家禽養殖等特色產業項目。
到2019年底,和諧村貧困戶的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3000元增長至8000余元,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7%。除了8戶兜底戶👕,5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
變化看得見🕑🪂、摸得著,他卻從不把成績掛在嘴邊
走進和諧村,寬敞的村道延伸至山的另一頭,路上車來車往。
“現在去縣城只需要40多分鐘🏧👨🏿🦰,實在是太方便了📛。”村民黃偉華說,“這要感謝老彭啊🖱👨🏽🏭!”
出行🧛🏿♂️🚣♂️,一度是和諧村村民最大的難題之一🫏。和諧村離縣城有20多公裏,其中有3.2公裏泥巴路👨🏿💼,路況不好🖕🏼、行車困難🏃🏻,村民們出趟門特別麻煩,想去縣裏買點東西更是難上加難。
彭慶文找到周新樂🔂,“老周,村民條件也比過去好了,進城采買🍡、看病、讀書的也多了,路不好走,多不方便啊!我們還得把路修好才行!”
彭慶文是行動派🧑🏭,說幹就幹。他多次召集村幹部商議,討論修路的問題,一有時間就往村民家裏跑,征集他們的訴求💠。收集民意後👨👩👧👧🕯,彭慶文馬不停蹄地四處奔走🦪😴,向交通部門爭取了資金和項目🚸,硬化了3.2公裏的進村道路。
“路通了,村民們歡天喜地🚄🔕,老彭也高興極了。”周新樂說★,當時的場景,歷歷在目🧙🏽♀️。
不僅是出行,彭慶文駐村後🙎🏻,還圍繞用水👨🏻、用電、居住等方面,改善村裏的基礎設施條件。他向上爭取資金、項目😏,完成飲用水改造64戶™️,其中14戶貧困戶用上了自來水🤾♀️,解決群眾用水難題。同時,還為62戶完成了危房改造,其中有12戶貧困戶。
在危房改造中,彭慶文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𓀐,嚴守改造標準。另一方面🫴🏼,針對經勘查鑒定不符合改造標準的村民,他一家家上門入戶宣講政策,告知不予改造的原因🚽🤏🏼,打消群眾的不理解。
變化看得見、摸得著🎵,他卻從不把成績掛在嘴邊。
2019年底,縣裏的領導前來檢查工作,彭慶文對扶貧成效只字不提⏱,說的都是問題📣。散會後,與彭慶文一起駐村的扶貧隊員楊紹峰問他:“彭書記🧑🎓,領導要我們匯報成績,您怎麽只講問題呢?”
彭慶文回答🍸:“功勞成績不提🚙,成果還在這裏👨👩👦,不會被忘記。如果不講問題🤨⛺️,那麽問題將永遠存在🤶🏼,會影響我們的扶貧工作呀🐼。”
以問題為導向,彭慶文在兩年多時間裏寫下了30多本扶貧日記,詳細記錄了和諧村11.8平方公裏土地上發生的山鄉巨變。一字一句,飽含對扶貧工作的熱愛,以及對鄉親們的深情。
看到村民迎來好日子,有了新期盼🔍,彭慶文在日記中寫道,“我們把和諧村建設得怎麽樣,後人會記得😨👩🏻🦽,也會有一個客觀評價。”
“我對自己沒有任何想法,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這句承諾,他用一生踐行
在和諧村脫貧戶周新年家裏,記者見到了彭慶文送給他的一床新棉被。
去年5月11日,身患肝內膽管細胞癌的彭慶文給楊紹峰打來電話☄️,委托小楊把自己的一些生活用品送給周新年。兩天後🚶🏻➡️🤵♂️,彭慶文因病情惡化離開人世🪫,生命定格在2020年5月13日😋。
周新年淚如雨下👩🏼🏭,“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還想著我過得好不好。”
彭慶文常說,他是農民的兒子🏔,就應該心系群眾、服務人民、苦幹實幹。他曾寫下這麽一句話:“我對自己沒有任何想法,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這句承諾,他用一生踐行。
1981年,彭慶文參軍入伍🧑🎨。在部隊工作時,他從不提個人要求。當領導主動問及他在個人發展方面有沒有什麽想法或困難,他回答,“黨和軍隊的傳統、農家傳承的家風不能丟,我必須堅守‘只奉獻,不索取’的信念,甘願做個‘孺子牛’!”
1998年,彭慶文轉業至嶽陽縣檢察院工作,一路從幹警成長為反貪局的教導員,辦理了許多大案要案。
2017年📊,55歲的彭慶文響應組織部門號召,主動退出領導崗位💇♂️,給年輕幹警讓出鍛煉平臺。當時,恰逢嶽陽縣檢察院要選派駐村扶貧幹部,彭慶文又服從單位的安排📏,到和諧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駐村兩年多👩🏼🍳🏊🏿♀️,彭慶文留在人們記憶深處的,是一個多處磨破的黑色提包🧑🏽🦱、一頂用了三年的草帽和一本隨身攜帶的日記本。同時留下的,還有大家對他的無盡懷念……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25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