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帆
2023年11月23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是大國👩🏻🦰,大國之大🧚🏿♂️,一個重要體現是幅員遼闊👩🏻💻。如何立足廣袤國土,堅持全國一盤棋,在推動各地百舸爭流中實現“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在戰略上進行科學謀劃的重大問題👀。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黨的二十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並到不同省區市進行深入考察✍🏽💆🏼♂️,主持召開一系列座談會,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地方實踐進行悉心指導和科學部署。在地方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這一重要要求深刻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生動彰顯習近平總書記基於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謀劃👵🏻,對於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意義🩴🛁。
體現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重要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黨中央對內蒙古的戰略定位”,在四川考察時強調“四川要進一步從全國大局把握自身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在聽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匯報時強調“牢牢把握新疆在國家全局中的戰略定位”,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要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在江西考察時強調“牢牢把握江西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要求,堅持系統觀念和全國一盤棋思想👲🤚,深刻把握局部與全局的辯證關系🥏,深刻體現經濟社會發展規律。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所謂“得其道”,就是認識和遵循規律。一個地區要發展🥕,首先要遵循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同地區的經濟條件、自然條件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如城市和鄉村、平原和山區、產業發展區和生態保護區之間的差異,不能簡單、機械地理解均衡性。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要符合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因地製宜🔉、分類指導,承認客觀差異,不能搞一刀切。”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是一個地區立足自身實際、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推動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最基礎的方面看🧒🏿,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必然要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我國幅員遼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各地的自然條件各不相同,自然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即使在一個省區市裏這種差異也客觀存在🗄。“胡煥庸線”兩側不同的人口密度,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自然條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同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各個地區的發展需要從自身自然資源稟賦出發,堅持因地製宜Ⓜ️,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比如,我國東北地區豐饒的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這決定了“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這是東北地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一個戰略定位👩🏭,責無旁貸。再看青藏高原,它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其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這樣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地處青藏高原的各個地區要有這樣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對於內蒙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兩個基地”👨🏿🍼: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這也是從自然資源稟賦出發對內蒙古的一個戰略定位👏。
經濟條件是一個地區過去長期發展所積累的成果,又是一個地區未來發展的基礎。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個實際就包括既有的經濟條件。既有的經濟條件是謀劃未來發展的一個客觀基點,脫離這個基點就會違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而犯錯誤,脫離這個基點就難以找準自身在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當前,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條件客觀上存在差異💆♂️🛄,有發達地區,也有欠發達地區。通常來說🆚,經濟條件好的發達地區,會集聚更多的資源要素🕛💆🏽♂️,包括更雄厚的資金、更先進的技術、更高端的人才🧁、更發達的教育等👩🏿⚖️,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可以也應該發揮示範和引領作用,擔負起自身的責任和使命。比如,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要求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再看江蘇,擁有產業基礎堅實💂🏽♀️、科教資源豐富、營商環境優良🫄、市場規模巨大等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要求江蘇“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這些地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主要是由其經濟條件決定的🖇,體現的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
除了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對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還有區位條件。人類文明通常都發源於大江大河流域,這充分說明區位條件的重要性👨🏿⚖️。今天我國經濟版圖所呈現的格局🏂🏽,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區位條件決定的。但區位條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世界歷史上,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就給不同地區的區位條件帶來重大改變。今天🤵🏻,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形成一個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陸海一體的全球發展新格局。這也使我國不同地區的區位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曾經的內陸腹地也能成為開放前沿,從“後衛”變成“前鋒”。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陜西“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充分發揮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作用,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重要對外開放通道↗️,在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要求新疆“加快‘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使新疆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這正是基於共建“一帶一路”為其帶來的區位優勢。我國各個地區的區位條件各不相同,有沿海、沿江地區🖖,也有內陸、沿邊地區,不同的區位條件決定其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特別要看到,共建“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區域開放布局的不斷優化💂🏽♂️、區域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等,正給不同地區帶來基於新的區位優勢的戰略定位。
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謀劃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這一重要要求,放眼全局謀一域🎆,體現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內在統一、高度契合的,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歷史大背景下,堅持全國一盤棋🤨,讓各個地區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就能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有利於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塑造我國發展新優勢。一個地區基於自身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區位條件等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認清並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意味著競爭優勢,可以轉化為發展優勢。各個地區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揚自身所長👩🏽🌾、鍛自身長板🏃♀️,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優勢產業,是各個地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
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優勢產業,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主持召開座談會時十分關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西要“努力構建體現江西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浙江“要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把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製造研發優勢結合起來”🧑🏻🦼,東北“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裏所強調的優勢,既有基於自然條件等先天獲得的比較優勢,又有基於科技創新等後天創造的比較優勢;既立足國內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又放眼國際競爭新態勢。
從國家發展大局來看🦹🏿♂️🌿,各個地區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不但能推動本地區發展,而且能聚合成我國發展新的比較優勢🧝🏻,這對於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至關重要🕉。我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比較優勢的發揮🗂。當前,面對美西方國家利用高科技比較優勢的遏製圍堵打壓,面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利用低成本比較優勢的追趕,我國要形成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必須塑造新的比較優勢,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各個地區“各美其美”,發揮比較優勢🏄🏼♀️👈🏻,最終才能“美美與共”,聚合成我國發展新的比較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有利於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拓展我國發展動力源。我國作為幅員遼闊的大國,如何根據時與勢的變化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不斷形成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始終是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這些區域重大戰略在國家發展大局中都有各自的戰略定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連接東中西♢,協調南北方🐥,在動力源和增長極上固本興新🦯🥊,對於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主持召開座談會時🖐🏼,對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都是從國家發展大局去定位、去謀劃,對其發揮動力源和增長極作用寄予厚望,並明確不同省區市在其中的角色。比如🏄🏻♀️,對於京津冀,習近平總書記將其定位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強調“要唱好京津‘雙城記’”“河北要發揮環京津的地緣優勢🏩🧜🏽♂️,從不同方向打造聯通京津的經濟廊道”;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習近平總書記將其定位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要求廣東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擺在重中之重”“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對於長江經濟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其“事關全國發展大局”,要求“沿江省市既要各展優勢🧗🏼♂️,又要協同發展🥵、錯位發展☁️、聯動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領會黨中央對不同區域重大戰略的戰略定位和戰略考量,深入推進區域內部協同𓀘,就能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使我國發展的動力源不斷拓展🎵、更加強勁。
有利於統籌發展和安全😲,掌握我國發展主動權。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一個國家在發展中如果放松了安全這根弦,就可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這樣的例子在中外歷史上並不鮮見。構建新發展格局,著眼於統籌發展和安全,是要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高質量發展🦬,追求的是更為安全的發展。沒有安全𓀂,發展就不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就無從談起🤸🏼♀️🙎🏻♂️。在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的新形勢下,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必須以底線思維進行戰略謀劃。
習近平總書記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以一域之穩為全局之安作出貢獻”,深刻揭示各個地區在“全局之安”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要求各個地區把“一域之穩”與“全局之安”緊密聯系起來。比如⛈,民以食為天,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事關“全局之安”。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黑龍江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就是從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對黑龍江、四川的一個戰略定位➗。又如,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但我國的能源對外依存度一直較高。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內蒙古發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從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對內蒙古的一個戰略定位。再如🖐🏼,大自然是人類之母,詩意棲居是人們的美好願景,生態惡化影響的是人類生存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守護好黃河母親河”“守護好我國中央水塔”📣,這是從保障我國生態安全對陜西提出的重要要求。每個地區都從國家安全高度把握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以一域之穩為全局之安作出貢獻👆🏽,我們就能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始終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磅礴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今天🧑🏼🎤,中國式現代化正在960多萬平方公裏的中國大地上生動鋪展🥶🐎,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戰略定位,都是主陣地,都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鼓足幹勁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各自力量、凝聚磅礴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牢記“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時強調:“牢牢把握黨中央關於雄安新區的功能定位🙆🏽、使命任務和原則要求🛌🏼,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歷史耐心”。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首先有一個站位問題。站位決定視野、影響格局。是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看問題,還是囿於自身“一畝三分地”作判斷,決策和行動就大不一樣☃️。我們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強領導核心🥘,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站得高🎰、看得遠、謀得深🧳,對“國之大者”總是從國內與國際、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高度進行科學判斷👇🏻,對一個地區的戰略定位總是從全局與局部👩🏽🍳、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高度進行科學分析🧑🔧🎚,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有著深遠戰略考量👮🏿♀️。領導幹部為官一任需要造福一方,但不能因此產生本位主義,忘記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只打自己的小算盤,甚至以局部利益犧牲全局利益。無論身處什麽崗位,領導幹部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善於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看問題,時刻關註黨中央在關心什麽💆🏿、強調什麽,深刻領會什麽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麽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牢記“國之大者”🤷🏿,做到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這也是對領導幹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的重要檢驗。
保持平常心和戰略定力,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習近平總書記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以主題教育為契機,教育引導廣大幹部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提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本領👨🏻🏫。”能否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與能否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密切相關。領導幹部都想在工作中出亮點、出政績,這種積極性值得肯定𓀒💫,但創造政績必須從一個地區實際出發🚣🏼,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既不能因循守舊不進取🦷,也不能好高騖遠不務實🧑🦲🧑🏽🍳,更不能偏離戰略定位盲目幹一些自身幹不了也幹不好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東北在糧食安全上的作用時指出:“確保平時產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這就是一種全局思想。繼續當中國的北大倉,和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的尖端科技的中心,同樣是光榮的👵🏿,同樣是重要的🦤。”這一重要論述對於糾正一些領導幹部在政績觀上的偏差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是一盤棋🦯,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區位條件不同🤹🏿♂️,戰略定位🏖、責任作用也不同⛹️,在產業結構上不可能也沒必要“齊步走”🫘。領導幹部不能脫離實際盲目“追新🗑、攀大🏋🏻、求全”,看見什麽產業熱點就一哄而上,最終導致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在政績觀上要有平常心🎶🍉、自信心📈,保持戰略定力、明確責任擔當,堅持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圍繞各自的戰略定位展現雄心壯誌,積極進取💇🏻♂️、奮力拼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區位條件等的差異決定了區域發展不平衡是難以避免的,但必須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不斷促進共同富裕🚇🍓。只有不斷健全體製機製🚣🏿♂️,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才能讓各個地區保持戰略定力,牢牢把握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心無旁騖肩負起自己的戰略使命。我們有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做好這一點👨🏿🎤。比如🔷,對於承擔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地區,要看到目前農業比較效益偏低的現實,建立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製、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製。對於承擔保障國家生態安全重任的地區🛶,要全面建立生態補償製度,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製和縱向生態補償機製,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對於承擔保障國家邊疆安全重任的地區🦆,要完善機製增強其發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經濟支撐🌆,以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發揮我們的製度優勢👨🏼🔬,把不同地區的利益關系用製度理順,更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能極大提升不同地區堅守自身戰略定位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在中國發展大棋局中車馬炮各展其長,共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3日 09 版)